甘草附子汤 一、方剂溯源 1. 经典出处:
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第175条记载,风湿相搏导致骨节疼烦、掣痛不得屈伸等症,可用甘草附子汤主治。
2. 历代注疏: 成无己在《注解伤寒论》中指出,此方适用于风湿深入筋骨、表里阳气俱虚的情况,附子温经逐寒,桂枝通阳达表,白术健脾化湿,甘草缓急和中。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认为,风湿之邪痹阻关节,需附子破阴凝、桂枝通营卫,配合术、草组成温阳除痹的峻剂。
李可老中医提出,此方加川乌、细辛可破沉寒痼冷之顽痹,合活络效灵丹能疗寒凝血瘀之剧痛。 二、药物解析(以《神农本草经》为基础,参考后世发展) 1. 附子: 《本经》记载其味辛温,可治风寒咳逆邪气,温中破积。
温肾助阳、逐经络寒湿,李可常用30-120g(久煎3小时),配炙甘草60g解毒增效。 2. 桂枝: 《本经》言其味辛温,能治上气咳逆、利关节。
温通经脉,助阳化气,与附子配伍可增强温阳之力。 3. 白术: 《本经》称其味苦温,主风寒湿痹,能健脾燥湿。
李可治寒湿痹痛时常用至60g,配茯苓渗湿。 4. 炙甘草: 《本经》记载其味甘平,可调和诸药、缓急制毒。
李可强调“附子无甘草不热”,常重用至30g护胃。 三、六经方证解析 1. 病位:以少阴阳虚(寒湿深伏)为主,兼涉太阳(表湿未解)、太阴(脾虚湿困)。
2. 病性:阳虚为本,寒湿为标,表里俱寒,气血凝滞。3. 核心脉证: 主脉:沉迟而紧(左尺尤显)或浮虚涩(表阳不足);
舌象:舌质淡紫,苔白滑或灰黑润泽;
鉴别:与桂枝附子汤证(表湿为主,身体疼烦)、乌头汤证(寒痹剧痛,无表证)相区别。 四、临床运用拓展 1. 经典应用: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痛风性关节炎(局部不红)等。2. 现代拓展: 腰椎间盘突出症(下肢冷麻,合黄芪桂枝五物汤);
雷诺氏综合征(肢端苍白冷痛,加当归、细辛);
慢性心力衰竭(心悸浮肿,合真武汤)。 3. 李可学术经验: 阳气衰微:附子加至90-150g(久煎),配红参救逆;
痰瘀胶结:加白芥子、水蛭涤痰破瘀;
久痹入络:加全蝎、蜈蚣搜剔伏邪。 五、进阶研习要点 1. 脉证方对应: 寸脉浮虚:表阳不固,桂枝加至20g;
关脉沉紧:寒凝中焦,白术加至50g,干姜30g;
尺脉沉微:命门火衰,加肉桂、巴戟天。
服药后脉由沉紧转缓滑为阳复寒散,若见疾数无力需防阳脱。 2. 药症比例与煎煮法: 寒湿痹痛:附子:白术=2:1;
阳虚水肿:白术:附子=2:1。
附子久煎至无麻味,桂枝后下10分钟保药效。 六、历代医家方论辑要 柯韵伯《伤寒来苏集》:附子走里逐寒湿,桂枝走表通营卫,术、草守中,开表里同治法门。
李可:寒湿入骨骱,附子破冰,加黑豆、防风可解其毒增药力。 七、临证要点总结 1. 禁忌:阴虚火旺(舌红绛、脉细数)、湿热痹痛(关节红肿灼热)禁用。
2. 现代剂量:附子15-90g(先煎),桂枝15-30g,白术30g,炙甘草15g。
3. 煎服法:附子先煎1-2小时,余药后下;
重症可加蜂蜜100ml同煎,缓燥烈之性。 此方为温阳逐痹峻剂,紧扣“阳虚寒凝”病机,临证以脉证为凭,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属寒湿痹阻者,体现“少阴主骨”的治法精髓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