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沙地带的硝烟还未散尽,以色列已经陷入自己挖的战略陷阱。这个中东军事强国在战术层面大杀四方,却在战略棋盘上接连走错三步关键棋。就像下象棋吃了对手好几个车马炮,回头发现自己的老将反而被将死了。
第一记昏招是误判国际舆论的容忍度。以军精确打击哈马斯地道时,连带炸毁的学校医院成了全球头条。每消灭一个哈马斯指挥官,就制造十个巴勒斯坦孤儿。这种数学题小学生都会算:军事收益远小于政治代价。欧美大学校园里的抗议浪潮,比哈马斯的火箭弹更让以色列头疼。内塔尼亚胡政府忘了,21世纪的战争不仅要算伤亡数字,还得算社交媒体转发量。
情报系统的过度自信埋下第二颗雷。摩萨德确实提前截获了哈马斯袭击计划,但高层固执地认为"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"。就像听见洪水警报却只加固了门前水沟,结果被滔天巨浪冲垮了整个院子。更讽刺的是,被吹嘘为"中东最强"的铁穹系统,在饱和攻击下成了昂贵的烟花表演器,拦截弹单价都比哈马斯的土火箭贵百倍。
最致命的失误是低估了地区格局变化。以色列还沉浸在"美国老大我老二"的旧梦里,没发现中东已经重新洗牌。沙特和伊朗在北京握手言和,土耳其转身和埃及称兄道弟,连约旦都开始和叙利亚缓和关系。当以色列忙着在加沙巷战时,周边国家正忙着签经济合作协议。这种战略短视好比在智能手机时代还炫耀自己的传呼机信号强。
军事上的碾压式胜利反而加剧困境。以军在加沙每推进一米,国际法院的起诉书就厚一页。海牙的法官们未必懂军事,但很会算平民伤亡比例。更糟的是,真主党在北部边境的袭扰越来越大胆,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越打越准。以色列就像同时开了多个游戏副本,每个都在消耗它的血条。
美国这个靠山开始晃动。拜登政府一边递武器一边念紧箍咒,国会山的援以法案卡在程序战里。民主党年轻议员公开喊话要"有条件军援",共和党内部也冒出"不能无底洞买单"的声音。五角大楼的将军们私下抱怨,给以色列的弹药都是从亚太战区库存里抠出来的,万一台海有事可能不够用。
经济代价正在反噬。动员30万预备役导致全国经济停摆,高科技公司纷纷把业务临时转移到塞浦路斯。谢克尔汇率跌成狗,通胀率飙到二十年最高。最要命的是旅游业崩盘,耶路撒冷的酒店老板说,现在连朝圣团都不敢来了。军事开销每天烧掉2.6亿美元,比打第四次中东战争还费钱。
巴勒斯坦问题被意外激活。约旦河西岸原本风平浪静,现在天天爆发示威。东耶路撒冷的阿拉伯青年开始效仿哈马斯战术,用燃烧瓶对抗装甲车。更棘手的是,全球巴勒斯坦裔突然团结起来了,从芝加哥到柏林形成跨国声援网络。以色列情报部门承认,这比哈马斯的火箭弹难防多了。
地区盟友的离心离德最致命。阿联酋悄悄冻结了关系正常化谈判,巴林召回了驻以大使,连摩洛哥都推迟了联合军演。这些签过《亚伯拉罕协议》的国家发现,跟以色列走太近会惹怒国内民众。埃及更绝,一边收着美国援助帮以色列看守加沙边境,一边开放拉法口岸给国际救援组织刷存在感。
军事科技的优势正在被抵消。伊朗给真主党的无人机能精准击中以军哨所,哈马斯用淘宝零件组装的反坦克火箭筒照样掀翻梅卡瓦。以色列引以为傲的"技术代差"越来越小,就像职业棋手发现业余对手突然会下围棋了。更可怕的是,TikTok上的战场视频让以军战术毫无秘密可言。
国内政治的分裂雪上加霜。战时内阁里,极右翼要彻底吞并加沙,温和派想尽快抽身,军方则盘算着如何体面收场。每周都有预备役士兵抗议政府决策失误,高科技富豪威胁要转移资产。这种内耗让以色列像台油门刹车一起踩的跑车,发动机轰鸣却跑不动道。
最深刻的教训或许是:光会打仗已经不够了。以色列能定点清除哈马斯指挥官,却清除不了孕育极端主义的土壤;能封锁加沙海岸线,却封锁不了全球同情的浪潮;能赢得每场战斗,却可能输掉整场战争。就像个拳击冠军在MMA赛场被绊倒,规则变了还按老套路出牌,再强的重拳也打不中飘忽的对手。
现在回头看,如果当初把建隔离墙的钱拿来改善加沙民生,如果早点允许巴勒斯坦建国,如果没把伊朗逼成地区公敌……可惜历史没有如果。以色列正为自己的战略短视付出代价,而这个代价,可能比它想象的要沉重得多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在线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